【摘要】:當今時代企業面臨著種種挑戰,這勢必會導致管理思想的變遷,戰略管理作為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比較寬闊的理論基礎。本文概要地介紹戰略管理的理論研究方法。
當今時代企業面臨著種種挑戰,這勢必會導致管理思想的變遷,戰略管理作為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比較寬闊的理論基礎。本文概要地介紹戰略管理的理論研究方法。
一、早期的案例研究及其缺陷
美國的戰略管理理論,有影響的早期研究首推Chandler、Andrews和Ansoff等人。Chandler認為結構服從于戰略,而Andrews和Ansoff主要關注對企業成功起關鍵作用的“最優經驗”,強調企業內部的優勢和劣勢,重點研究企業內部的增長引擎,認為企業的持續成功主要取決于內部獨特的競爭資源。
這些早期的美國學者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以案例分析為主的規范性研究或說明性研究。在《戰略與結構》一書中,Chandler調查美國四個大企業(杜邦、通用電氣、新澤西標準石化、西爾斯)采取或拒絕多部門結構的行為及其原因,這些企業的大部分信息源自公開信息、企業內部記錄和訪談等。 Chandler不同于Andrews、Ansoff,他的說明性和規范性研究較少,但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可被視為多種案例的比較研究。
雖然案例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企業內部的戰略問題,但它缺乏理論概括,因而研究結論的應用有一定的局限,不能為戰略管理的繼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礎,研究工作也未被其他學科所接受。戰略管理研究的發展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也需要用經驗研究發展一般性理論。由于經濟學理論的合適性和必要性,一些美國學者轉向經濟學理論,從可驗證的假設出發,研究戰略管理現象,并不斷發展新的理論。
二、基于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經驗研究及其局限
隨著美國戰略管理研究的不斷發展,產業組織(Industrial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IO)經濟學的理論,尤其是Michael Porter的“結構-行為-績效”分析體系及戰略集團的概念,為戰略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敖Y構-行為-績效”范式認為,結構決定行為,行為又決定績效,因此可以省略行為變量,用產業結構解釋績效,據此,Porter提出著名的“五力模型”。一些美國學者則提出戰略集團理論,認為企業可被分為采用類似戰略的集團,不同集團則采取不同的戰略。此外,IO經濟學家為戰略管理理論貢獻了交易成本經濟學(簡稱TCE)和代理理論。TCE的研究有助于企業邊界、多部門結構(M型企業)、垂直一體化和戰略聯盟等方面的研究;代理理論認為企業是契約的組合,有助于企業治理結構方面的研究。TCE和代理理論都被用來分析合并與兼并、剝離、企業收縮、綠票訛詐(綠票訛詐,指購進某公司大量股票,形成吞并之勢,然后以更高價將股票回賣給該公司從中牟利的行為)及杠桿收購等問題。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證經濟學對美國的戰略管理理論和方法都產生過重大影響,實證研究、經驗研究取得主導地位。美國的研究人員更多地解釋和預測而不是描述戰略現象,因此戰略管理變得更科學。Porter認為,基于企業和產業的統計數據,IO經濟學利用實證經濟的統計分析框架,為戰略管理理論提供了一個有說服力的實證研究范例。研究人員使用大規模調查或檔案文件,建立數據庫,如PIMS和COMPUSTAT,使得戰略管理學者們能夠方便地得到大量標準的企業數據。盡管此時大多數研究樣本數量不超出100個,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數據庫規模日益擴大,先進的統計數據與統計軟件、計算機相結合,使得大規模數據庫的運用成為可能,一些早期倡導者引入多元統計,定量研究方法的復雜程度不斷增加,提升戰略管理研究的精確性,代表性的方法有座談小組數據分析法、時間序列數據的因果模型、回歸分析等??梢娧芯咳藛T有能力、也有意愿推進這一領域的研究。
基于IO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也存在局限。有研究發現,行業因素對企業績效有明顯的影響,但也有研究表明,同行業企業間的差異比變量更能解釋企業績效的差異。此外,“結構-行為-績效”范式基本上采用靜態分析方法,難以把握戰略的動態性。行業競爭是一個由創新驅動的動態過程,行業結構隨創新活動不斷改變,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創新不斷加速,連續性結構變革成為常規,若靜態分析競爭結構,其全面性和準確性勢必受到限制。對于戰略集團研究,Barney和Hoskisson指出,一個行業的戰略集團是否存在,依賴研究人員對戰略集團存在的假定,事實上,由此產生的分類可能只是在聚類分析程序基礎上的人造制品,戰略集團缺乏理論支持。
TCE或者代理理論的研究也遇到無法實際觀察的問題,向經驗研究提出挑戰。研究人員顯然無法觀察計量一些關鍵變量,如機會主義和收益分散程度,不得不依靠“更具推理性的理論和治理機制的間接研究”,如對所有者機構和管理者報酬研究,諸如此類的研究方法的問題給研究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此間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復雜的研究方法,使得結構方程模型的運用日益普遍,大容量數據庫的建立也有助于研究人員提高研究方法的綜合程度。
三、資源基礎的案例研究及其面對的挑戰
基于IO經濟學的理論促進了對戰略管理的理解,但仍存在許多疑問。部分美國學者認為,企業的獨立性造就了該企業的競爭優勢,應重新強調企業的獨特資源。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更多美國學者重點研究以資源為基礎的企業,尋找企業資源與競爭優勢提升之間的聯系,不斷發展和解釋資源基礎論(Resource-Based View,以下簡稱RBV)。Wernerfelt指出,以資源評估企業,將產生不同于傳統觀點的知識。資源基礎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主流的分析框架,企業戰略領導論、戰略決策論及知識基礎論都基于這一理論。
RBV強調企業資源和能力的獨特性。稀缺的、無法模仿的有價資源在本質上是無形的,且難以測量,因而在經驗測試面臨巨大挑戰,RBV研究人員用替代標準衡量無形資源,Kochhal和Bierman用人力資本代替雇員的技術和能力,Miller和Shamsie用對復雜的、技術性強的電影設備的先期投資,作為對一系列以知識為基礎的整合資源的替代。根據定義,獨特資源是難以察覺的,我們不可能評定一種難以察覺資源的難以察覺程度,因此,資源的難以察覺對RBV研究人員在測量方面構成真正的挑戰。
從根本上說,替代也不是有效的方法。為此,Henderson和Cockburn在1994年采用問卷、定性訪談和多重信息渠道等方法,增強對組織競爭力測量的有效性、可信性。Stuart和Pododyny研究企業的技術能力的演進,在1996年提出網絡分析方法,量化企業技術地位的演進,這一方法允許研究人員運用圖示和定量方法評定企業的搜尋行為。運用事件研究,分析管理者戰略決策對多種問題的影響,McWilliams 和 Siegel認為,這種研究方法需與反映股票市場評價的理論相結合。
RBV研究采用的方法不是大規模數據資料收集,而是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對RBV研究之所以適用,因為它能就企業的獨特性提供更多信息。許多學者采用更復雜的案例研究方法,包括以實地調查為基礎的詳細案例研究、檔案和訪談數據的收集、深度案例研究等。
以資源為基礎的企業理論為戰略研究提供重要的新觀點,但對以資源為基礎的企業戰略的經驗研究特別困難,檢驗理論的經驗研究仍然有限。RBV的研究人員試圖量化以基礎的組織的性質和效果,將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
四、一種權變的觀點及借鑒
研究方法服從和服務于理論研究,針對不同的研究問題,戰略研究人員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時,研究人員所面對的問題復雜多樣,所使用的方法反映類似程度的復雜性。美國學者們已見證多種研究工具的使用,如事件研究、事件歷史分析、結構平衡模型、多維測量、座談小組資料分析、數據分格、認識繪圖、政策捕捉等,研究人員正使用更新的方法,如網絡分析、異質擴散模型、樣本選擇模型等。
定量方法或定性方法的選擇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诙垦芯康姆椒ㄓ忻黠@優勢,但并不意味著這些工具對所有研究問題都適用,一些研究人員試圖用近似測量方法和大樣本數據檢驗RBV的論點,RBV研究最新進展還是對定量方法的使用提出新的挑戰。但由于重要企業資源的無形性,研究人員使用以實地調查為基礎的詳細案例研究、案例縱向研究、局外人樣本和案例測量等方法檢驗RBV的假設。
上一篇:如何正確選擇戰略管理咨詢公司
下一篇:疫情下及疫情后如何做戰略領導